維和怎樣讓三七這株奇葩開得如此艷麗
時間: 2013-02-20 來源:唐文霖 閱讀次數:7954次
走進云南維和藥業看到的是——以一流的研發生產平臺為支撐,以強大的人才智庫作保障,以集種植、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完備的產業鏈為保障所構建起的核心競爭力,這讓其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并成為紅塔區及至玉溪生物制藥行業的龍頭。
1993年成立于文山州的維和于1996年遷至紅塔區北城鎮,入駐玉溪后的維和首先致力于先進生產平臺的建設。企業按國家藥品生產標準,在北城鎮蓮池建起以原藥提取和普藥生產為主的生產平臺,并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研發建成國內較為先進的NG—18現代植物提取生產線。之后進入玉溪高新區投資上億元建成西南最大的“血塞通”產研基地。現在維和應用超聲波提取等多技術建設的NG—21G生產線項目已近尾聲,項目建成后將實現三七總皂苷高效率、低成本、規模化生產以及全程質量控制,并為中藥提取工程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示范,使其三七總皂苷年產能規模達300噸,成為國內龍頭。
招賢納士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入駐玉溪的維和在建設兩大生產平臺的同時,投資4000余萬元建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并使之成為配備有從國外先進分析設備,具備包括中藥與民族藥資源研究、現代中藥工程技術研究、生物技術研究、生物醫藥信息處理等功能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研究中心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公司合作,以云南植物藥深度研發、生物技術、化學合成技術三個方向為目標開展創新研發,并通過制定標準化生產和安全性評價體系,指導生產環節對已有的中成藥產品進行技術提升。據悉,中心目前正在開展三七單體化合物、三七次生皂苷、活性多糖等創新研發,準備進軍三七種苗培育、生物發酵反應等生物技術研究領域。同時按藥食同根的理念,在實施天然功能化妝品、功能保健食品、新型健康產品創新開發和產業化生產上已取得顯著成效。
維和在向高新技術企業變身的過程中,圍繞“奉獻、團隊、敬業、創新”四大精神著力構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的人才保障機制。先后引進了國內外多名知名專家,建立起了包括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崇仁博士、上海交大鄧子新院士、美國杜邦公司王喆博士加盟領軍的研發團隊。現在維和的員工597人中,從事研發的人員達60余人,占企業員工總數的10%。而今維和正在實施更加宏偉的人才戰略——與國內多所高校達成建立實習基地協議,吸納更多的高校生加盟企業。
拓展基地穩定企業發展根基
在維和高速發展的進程中,2009年的冰凍災害,使云南主產區種植的三七大面積被凍死,加之外來游資炒作,原來僅40多元一公斤的兩年生三七在短期內沖高到700多元。原料市場巨幅波動讓維和認識到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僅僅要靠技術支撐,還要建立完備的產業鏈,為產品提供穩定的原料和銷售保障。2000年,維和在市、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始運用與七農合作的方式投資成立華豐三七種植有限公司,將三七引種到了紅塔區、華寧縣等地。去年維和開始走出玉溪,投資成立云南維和無量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大理南澗建設更大規模的三七種植基地。與此同時,建立起了面向國內銷售的“維和”和向國外銷售的“茶花”兩大品牌及銷售渠道,這使得企業在金融危機沖擊、自然災害影響、市場劇烈波動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
自2007年企業銷售過億之后,在“十一五”期間,快速發展的維和累計實現銷售收入5.56億元,同比增長209%,實現利潤7341萬元,同比增長235%,上繳稅金6746萬元,同比增長250%。企業構建起兩大生產平臺、一個研發中心、兩大種植基地、兩大銷售渠道以及先進的管理體系,已成功研發并投入生產以“血塞通”為主導的三七系列藥物,以“維甘片”為主導的三七系列保健品,以及以三七為原料的化妝品、食品四大系列20多個產品,使現在的維和實現了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依賴型的轉變,發展成為以現代化的植物提取工程和現代化微生物提取工程為基礎,以質量控制體系和安全性評價體系為保障,集研發、生產、銷售、種植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做精產品力拓國內外市場
在維和采訪時,記者得知不久前,企業剛剛召開了中介機構協調會,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標志著維和上市已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未來五年的維和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企業將緊緊圍繞三七產業。抓好主打產品,做精做細,以三七總皂苷的提取技術為龍頭,使企業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全面、技術效益經濟效益雙領先的生產基礎;牢固樹立科技先行、研發領頭的理念,緊密跟蹤市場需求,大力引進人才,強化與國內外科研院所、企業合作,走長中短相結合、高中低產品相結合、藥品與保健品相結合的路子,立足生物醫藥產業前沿,加大新品研發和成果轉化力度,推進企業快速成長;將樹立全新的市場營銷理念,組織健全現代市場銷售體系,全力提高“維和”、“茶花”兩大品牌知名度,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將全面按GAP標準抓好原料種植,確保在5年內原料種植面積以翻番速度達到萬畝以上規模,年產商品三七2000噸以上,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并使企業成為玉溪農業綜合開發榜樣。
1993年成立于文山州的維和于1996年遷至紅塔區北城鎮,入駐玉溪后的維和首先致力于先進生產平臺的建設。企業按國家藥品生產標準,在北城鎮蓮池建起以原藥提取和普藥生產為主的生產平臺,并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研發建成國內較為先進的NG—18現代植物提取生產線。之后進入玉溪高新區投資上億元建成西南最大的“血塞通”產研基地。現在維和應用超聲波提取等多技術建設的NG—21G生產線項目已近尾聲,項目建成后將實現三七總皂苷高效率、低成本、規模化生產以及全程質量控制,并為中藥提取工程現代化、標準化、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示范,使其三七總皂苷年產能規模達300噸,成為國內龍頭。
招賢納士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入駐玉溪的維和在建設兩大生產平臺的同時,投資4000余萬元建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并使之成為配備有從國外先進分析設備,具備包括中藥與民族藥資源研究、現代中藥工程技術研究、生物技術研究、生物醫藥信息處理等功能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研究中心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公司合作,以云南植物藥深度研發、生物技術、化學合成技術三個方向為目標開展創新研發,并通過制定標準化生產和安全性評價體系,指導生產環節對已有的中成藥產品進行技術提升。據悉,中心目前正在開展三七單體化合物、三七次生皂苷、活性多糖等創新研發,準備進軍三七種苗培育、生物發酵反應等生物技術研究領域。同時按藥食同根的理念,在實施天然功能化妝品、功能保健食品、新型健康產品創新開發和產業化生產上已取得顯著成效。
維和在向高新技術企業變身的過程中,圍繞“奉獻、團隊、敬業、創新”四大精神著力構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的人才保障機制。先后引進了國內外多名知名專家,建立起了包括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楊崇仁博士、上海交大鄧子新院士、美國杜邦公司王喆博士加盟領軍的研發團隊。現在維和的員工597人中,從事研發的人員達60余人,占企業員工總數的10%。而今維和正在實施更加宏偉的人才戰略——與國內多所高校達成建立實習基地協議,吸納更多的高校生加盟企業。
拓展基地穩定企業發展根基
在維和高速發展的進程中,2009年的冰凍災害,使云南主產區種植的三七大面積被凍死,加之外來游資炒作,原來僅40多元一公斤的兩年生三七在短期內沖高到700多元。原料市場巨幅波動讓維和認識到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僅僅要靠技術支撐,還要建立完備的產業鏈,為產品提供穩定的原料和銷售保障。2000年,維和在市、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開始運用與七農合作的方式投資成立華豐三七種植有限公司,將三七引種到了紅塔區、華寧縣等地。去年維和開始走出玉溪,投資成立云南維和無量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大理南澗建設更大規模的三七種植基地。與此同時,建立起了面向國內銷售的“維和”和向國外銷售的“茶花”兩大品牌及銷售渠道,這使得企業在金融危機沖擊、自然災害影響、市場劇烈波動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勢頭。
自2007年企業銷售過億之后,在“十一五”期間,快速發展的維和累計實現銷售收入5.56億元,同比增長209%,實現利潤7341萬元,同比增長235%,上繳稅金6746萬元,同比增長250%。企業構建起兩大生產平臺、一個研發中心、兩大種植基地、兩大銷售渠道以及先進的管理體系,已成功研發并投入生產以“血塞通”為主導的三七系列藥物,以“維甘片”為主導的三七系列保健品,以及以三七為原料的化妝品、食品四大系列20多個產品,使現在的維和實現了由資源依賴型向科技依賴型的轉變,發展成為以現代化的植物提取工程和現代化微生物提取工程為基礎,以質量控制體系和安全性評價體系為保障,集研發、生產、銷售、種植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做精產品力拓國內外市場
在維和采訪時,記者得知不久前,企業剛剛召開了中介機構協調會,企業負責人介紹,這標志著維和上市已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未來五年的維和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企業將緊緊圍繞三七產業。抓好主打產品,做精做細,以三七總皂苷的提取技術為龍頭,使企業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全面、技術效益經濟效益雙領先的生產基礎;牢固樹立科技先行、研發領頭的理念,緊密跟蹤市場需求,大力引進人才,強化與國內外科研院所、企業合作,走長中短相結合、高中低產品相結合、藥品與保健品相結合的路子,立足生物醫藥產業前沿,加大新品研發和成果轉化力度,推進企業快速成長;將樹立全新的市場營銷理念,組織健全現代市場銷售體系,全力提高“維和”、“茶花”兩大品牌知名度,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將全面按GAP標準抓好原料種植,確保在5年內原料種植面積以翻番速度達到萬畝以上規模,年產商品三七2000噸以上,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并使企業成為玉溪農業綜合開發榜樣。